“抢盐潮”又来?是时候科普盐的知识了,6个科学控盐技
巧,建议大家都学会
盐乃“百味之首”,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。
假如没有食盐,世界或许都是寡淡无味的。
因为菜肴美不美味,放没放盐是关键。在众多中华美食里,可以多放盐,也可以少放盐,但是绝对不能不放盐!
然而“盐”多必失,种种研究和事实告诉我们,过量吃盐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伤害,尤其容易引发高血压。
其实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,主要是盐中的“钠”在使坏。
摄入过量会影响肾脏对水钠代谢,导致钠水潴留排不出去,进而引起水肿、头疼、腹胀等一系列症状。
这样不仅容易导致高血压,增加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还会增加骨质疏松、肾脏疾病等风险,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胃癌。
然而中国成年人每天平均摄入钠盐量为10.5克,远超我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健康成年人每天不超过建议6克的摄入量标准。
据统计,中国人夹一筷子咸菜就是英国人一天的用盐量,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。
高盐饮食已不知不觉成为中国的头号饮食杀手,让我们大多数人暴露在那些健康风险之中。
既然如此,那不吃盐是不是就没风险了?
No,No,No!
图片来源于网络
盐最主要的成分是氯化钠,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,高钠固然不好,但低钠也未必健康。
这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了,如果不吃盐或者吃得少,长期的钠缺乏也会让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比如非常容易诱发低钠血症,出现疲劳、恶心、呕吐、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,同样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。
所以,并非不吃盐就能更健康,我们应该做的是科学合理地吃盐。
科学合理的重点就在于控制钠盐摄入不过量,这个量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的要求,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。
图片来源自己做的
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同一个低盐饮食标准,对于血压水平控制不佳、重度心衰、肾脏疾病等患者的限盐水平,最好还是听医生的,不要自行决定。
今天,我们重点来讲讲,健康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控盐。
1、备上一套控盐勺
大多数中国人放调味料,都在凭感觉用手抖。一不小心,盐可能就抖多了……
如果再来点酱油、蚝油、豆瓣酱啥的,盐值肯定超标。
所以觉得自己手抖估不准量的,最好准备一套“限盐勺”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限盐勺上会清楚的标注克重,一勺2克、一勺5克.....市面上还有0.5克、1克规格的限盐勺,哪个顺手用哪个。
2、用其他调味品代替
调味也不要光盯着盐,我们本身就是“调料大国”,还有很多其他的调味方法可以选择。
比如在做菜的时候,就可以用醋、柠檬汁、无盐香料、姜等来代替盐调味。这样也能使菜品口感更有层次,味道更加丰富。
3、选择使用低钠盐
低钠盐在几乎不影响咸味的同时,适当降低了食盐中的钠含量,增加了钾含量。
这样摄入的钾又刚好能起到制约钠的作用,是普通健康人群的优先选择。
但建议肾脏疾病患者不要盲目选择低钠盐,最好是先征询医生的意见。
4、改变烹饪方式
放盐的最好时机是在菜肴即将出锅时,这样可以让盐尽可能地留在食物表面,更容易吃出味道。
不仅如此,还可以多采用蒸、烤、煮等烹饪方法,多吃一些本身味道就比较浓的食物,比如西红柿、洋葱、香菇等,这些都能起到控盐的效果。
5、少吃外卖少下馆子
大多数餐馆和外卖的食物为了味道,含盐量普遍都会比家里的餐食高。
如果需要在外就餐最好能注意荤素搭配,以清淡口味菜品为主,重口味菜品为辅。
同时主动向商家和服务员提出低盐的需求,相信大多数餐馆都会满足。
6、小心隐形盐!
除了我们添加到饭菜里的钠盐,腌肉、腊肠、火腿、榨菜、豆腐乳等腌制品也要少吃,这些都是含盐量很多的食物。
此外,不是只有口感很咸的食物才含盐多,像果脯肉干、奶酪、饼干、挂面、炸鸡等食物,看似“人畜无害”,其实也是“盐值爆表”。
所以大家在选择食物的时候,最好看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。少买含盐量和含钠量高的食品,同类食品优先选购含量低的。
看完上面6个实实在在的小技巧,是不是发现控盐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?
“盐”多必失,建议大家把这篇文章转到家族群里,让所有亲朋好友一起来控盐。
当然也要控得科学合理,控盐不减味,既吃得美味又吃得健康。
毕竟做人呐,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嘛!
图片来源于网络
参考资料:
[1]孙宁玲,牟建军,李玉明.高血压患者盐摄入量评估和血压管理临床流程专家建议书[J].中华高血压杂志,2016,24(08):727-728+700.
[2] 中国营养学会.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[M]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6.
[3]高超,刘阳.科学控盐保健康[J].饮食科学,2020(15):22-23.
[4]张琪,宋晓鹏,任茂佳,赵兴胜.低钠饮食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现状[J].中国心血管杂志,2019,24(05):477-480.
[5]孟桂林,孟欣欣,谷瑞民,王明晓.高钾饮食调节血压的肾脏机制[J/OL].生理学报:1-14[2021-09-06].
[6]牟建军.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[J].中华高血压杂志,2015,23(11):1028-1034+100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