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得“苦中苦”,不能是为了当“人上人”
我们乐山昶康心血管病医院的一个小伙伴在试用期结束后,按惯例我和他谈了一次话。
小伙子大学刚毕业,属于对自己前途极度自信的年纪。我问他,你这辈子的理想是什么。
小伙子明显愣了一下,他可能没想到我会不按套路出牌,一来就这么陡,提这么大(老土)的问题。但作为号称可以整顿职场的“00”后又怎么会怯场,他思索几秒,随即有了回答: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,但有一点是明确的,就是要出人头地。
这个回答让我一怔。没有确切的理想,只是想出人头地是有大问题的。于是我又问他:想出人头地没错,但你能不能回答我两个问题?一、你所认为的出人头地,它的尽头在哪里?二、你实现出人头地的手段是什么?
小伙子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,他再次愣住了。
我接着问他,你觉得我出人头地没有?他回答,杨老师,您当然是出人头地了呀!您是教授了呀!我经常看到您查房屁股后面跟到一群年轻医生,霸气惨了。
我说,没有,我觉得我还远没有出人头地,我又不是富豪,也不是大领导。我觉得的出人头地就是,一年至少十个亿,放屁都成一台戏。
小伙子笑了,已明白我说的是反话。我其实在帮他回答出人头地的尽头在哪里,出人头地没有尽头。
当然,如果只为达到出人头地的目标,而不计手段,那出人头地更会成为一个极为可怕的事情。
后面的谈话内容就不赘述了,总之小伙子惊出了一声冷汗,后面他的工作变得踏实而努力了。
此次事后,我也有思考。我想起了一句很激励人的古话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细细想来,这和出人头地不正是差不多的意思吗?可什么才是人上人?人上人的尽头在哪里?
十年前我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,十年后,思考得更深了些。
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这句话出自明朝冯梦龙的《警世通言·玉堂春落难逢夫》,从题意,就可以大概知道,这或许是作者遭遇人生低潮时,给自己打气加油的一句励志话语。
但这句看似无害的励志话语,背后是藏着陷阱的。这所谓的“人上人”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是要把别人压在下面的呀!因为心中只想成为“人上人”,很难真正把地位低下的人当人看,也极难不成为地位高的人的奴仆(尽管他也不愿意,但这是他所谓的需要吃的“苦中苦”)。
如果人人都这样,可以想象人生向上攀爬的道路是多么血腥和残忍。除了吃苦本身,这中间不知道会有多少的谎言算计,有多少新仇旧恨。而且这种人上到一定位置,拥有更大力量和更多资源,难免不欺男霸女,不为虎作伥。
史记中的酷吏们不就是这样的吗?
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,吃尽苦中苦,最终成为“人上人”的人就不苦了吗?
是的,看起来,这些人虽然吃了很多苦,受了很多罪,但最终出人头地,有财富有名望,高高在上的他们应该不苦了吧!
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。
讲一个故事。一个年轻女孩,出身农村,从小努力学习,终于考上省城大学。后面凭借个人吃苦耐劳的精神,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公司当了个小主管,再之后嫁给了一个投资公司的高管。当同龄人还在熬夜加班,为生活劳苦奔波时,她在朋友圈里晒着自己和老公正在国外的某个沙滩上度假。从某种程度来说,她算是实现了阶层跨越(或者说是财务自由)。
但是当有一天,她跟随老公去参加总公司的酒会,看到自己老公在不断对着上司点头哈腰,喝酒陪笑,而那个上司夫人雍容华贵,仪态万千,却根本就不把她放在眼里时,那一刻,她心中酸涩不已,苦楚难当。
是的,我们总以为吃了很多苦,成为“人上人”后就不再吃苦了。但是只要想成为“人上人”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成为“人上人”。
因为“人上人”本质上就是内心的一种贪念和执着,可“人上人”上面总还有“人上人”,这意味着追求“人上人”的人永远都只能是“人下人”,这种心灵上的痛苦折磨可想而知。
电视剧《狂飙》中高启强的弟弟高启盛,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。这个身处社会底层,一心想靠自己努力变成“人上人”的奋斗者(大学中努力学习,工作中积极进取),在忍受了一遍又一遍的“苦中苦”后,似乎成为了“人上人”。但终究他仍然是很多人的“人下人”,无法忍受这些的他,最终成了一个杀人恶魔。
如果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”这种执念太盛,内心很难不阴暗扭曲,最终害人害己。
电影《新龙门客栈》里面的太监们,《笑傲江湖》中挥刀自宫的林平之、岳不群不就是这样吗?
所以吃得“苦中苦”,不能是为了当“人上人”。
那吃得苦中苦,是为了什么?
或许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答案。一个母亲带着十来岁的儿子,行走在街上,突然遇到一个乞丐,脏兮兮的过来给他们要钱。乞丐身上的恶臭让母亲一脸嫌弃,拉着儿子的手就快步离开。她边走边对儿子说,你看这乞丐多臭,多下贱。你一定好好学习,再难也要努力考个好大学,不然找不到工作,就会和他一样地出来讨饭。
而另一个母亲带着她儿子,遇到同样的事情。母亲很同情地给了乞丐一些钱,带儿子离开的时候,给儿子说,你要努力学习,要吃很多苦,以后有了更大的能力,就能帮到这样的人。
大家觉得这两个孩子的未来谁更有希望些?
前者是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,而后者则是吃得苦中苦,方能帮助人。都是吃苦,但为自己还是为他人,成了一条明显分水岭,境界高下立判。
前者的吃苦是想成为“人上人”的虚荣心在刺激人向上攀爬,尽管这也是一种动力源,但它很难持久且“副作用”明显。真正持久不退转的是将虚荣心转化成慈悲心,所做的一切(包括吃苦)都是想着有利于国家,有利于社会,有利于老百姓。
只要吃苦不为自己,苦即不苦,甚至还会迸发巨大能量成为一个有成就,值得被社会尊敬的人(这是真正有价值的“人上人”)。想想我们的革命先烈,想想我们的邓稼先、袁隆平院士,哪一个吃苦是为自己呢?即便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,但历史永远铭记他们,人民永远感谢他们。
我们医生尤其要警惕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。众所周知,学医很苦(要不然也不会总有人说“劝人学医,天打雷劈”)。要是我们医生吃那么多苦最终是为了成为“人上人”,那我们极可能高高在上,狂妄自大(因为大多都是患者求着我们)。我们会对患者呼来喝去,我们会走着很拽的“六亲不认”的步伐,我们会认为我们的霸气是理所应当。更有甚者,会把更多时间用于钻研向上攀爬之术,而不是寻求救治患者之道。这样的医生又怎么可能有仁心仁术,算得上是一名好医生呢?
所以,我们吃得苦中苦,不要想着是为了成为“人上人”,而是心中充满爱,帮助更多人,最终成为一个了不起的,真正受人尊重的人。